孩子反复发热,抗生素治疗无效!需警惕这种疾病!
豆豆是一名2岁男宝宝,5天前出现发热,予退烧药口服后体温可以降到正常,但容易反复。同时,豆豆也出现了眼红、唇红皲裂,杨梅舌,指、趾端稍有硬肿。家长在社区医院就诊后,遵医嘱予头孢克肟口服3天无效果后,来我院就诊,经过实验室检查提示:C反应蛋白、ALT、AST、血沉均有升高,轻度蛋白尿,最终医生诊断为川崎病。
什么是川崎病?
川崎病(Kawasaki disease,KD)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。是一种以全身性中、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。急性期以小血管炎为主,以后累及中、大动脉,特别好发于冠状动脉及其分支。发病年龄多小于5岁,男孩多见,四季均可发病。目前对于该病的认识尚未完全阐明,尤其是其病因与远期预后。
川崎病有哪些症状呢?
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将KD分为CKD和IKD两种类型。除了发热,并有以下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至少4项,即为川崎病;发热≥5 d且存在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2项或3项,超声心动图提示CAL,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,可定义为不完全性川崎病。
1.非渗出性双眼球结膜充血。
2.口唇干红、皲裂、充血,杨梅舌,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。
3.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:通常直径>1.5 cm。
4.多形性皮疹,包括单独出现的卡疤周围红肿。
5.四肢末端变化:急性期出现掌趾红斑、手足硬性水肿,恢复期指(趾)甲周围膜状脱皮;伴或不伴有冠状动脉病变。
得了川崎病,该怎么治疗?
1.阿司匹林:急性期每天30~50mg/(kg·d),分2-3次/口服,至热退48~72 h或发病14d后改为3~5mg/(kg·d),顿服维持。持续口服6~8周,发生CAL的患儿则需口服至冠状动脉正常。G-6-PD患儿注意用其它药代替。注:阿司匹林肠溶片整片餐前半小时服用;婴幼儿用药剂量较小,经常为不完整的片剂,于餐后服用。阿司匹林不和布洛芬同时服用,二者联用会影响阿司匹林的药效。
2.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(IVIG):单剂量 IVIG(2g/kg)通常在8~12h内静脉滴注给药。对于无反应型KD,即IVIG初始治疗36 h至2周,仍有任何程度的持续性或者反复性发热,建议尽早再次应用IVIG。
3.皮质激素 :甲泼尼龙1~2mg/(kg·d),每日1~2次静脉滴注或泼尼松1~2mg/(kg·d),晨顿服,总剂量<60mg/d,待体温和CRP正常后,转为口服泼尼松1~2mg/(kg·d),并逐渐减量。
4.氯吡格雷:联合抗血小板药物,儿童推荐剂量为:小于2岁者0.2mg/kg,2岁及以上者1mg/kg,每日1次,口服。
5.双嘧达莫:3~5mg/(kg·d),分3次口服,强化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。有严重冠状动脉梗阻性病变的患儿不宜使用双嘧达莫。
心脏彩超很重要,川崎宝宝也得做
超声心动图是识别KD急性期至发病后6周之间CAA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;对于不明原因的MAS患儿,KD可能是潜在的病因,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可鉴别KD是否为MAS的潜在病因,并有助于K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;对怀疑 KDSS 的患儿予以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,评估心功能,有助于确定休克的潜在病因。
随访
本病退热出院后,2~3个月内应持续用阿司匹林治疗,每2-4周重点随访冠状动脉超声学改变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,以决定抗凝、抗血栓治疗策略。有心律失常或心肌炎者随访心电图、心肌酶。停用阿司匹林后应随访冠状动脉病变,每6个月一次至数年,有冠脉病变者,病变消失后随访数年或至成年。
参考文献
[1]黄玉娟,李夙凌,田园,等.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(2023年)[J].中国当代儿科杂志,2023,25(12):1198-1210.
[2]谭易芬.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分析[J].现代医用影像学,2024,33(08):1504-1506+1511.